![]() |
首頁 >> 內蒙古 >> 赤峰市 >> 鄉鎮介紹 >> 新惠鎮 |
![]() |
新惠鎮 |
新惠鎮是敖漢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轄7個社區居委會,29個行政村,總人口11萬,城鎮人口6萬。全鎮土地面積88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新惠鎮地處環渤海經濟圈,新惠鎮以建設“功能齊全、生態良好、適宜人居、產業興旺、特色突出”的現代化精品城市為目標,新惠鎮被自治區黨委政府命名為全區十佳文明旗縣城。新惠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5000多年的趙寶溝古文化遺址,新惠鎮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畜牧業發展戰略。 新惠鎮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距京、津、沈、唐、錦等大中城市均在500公里半徑內,111國道、305國道交叉通過鎮區,北距京通鐵路僅35公里,赤通高速公路在鎮區設有出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幾年來,新惠鎮以建設“功能齊全、生態良好、適宜人居、產業興旺、特色突出”的現代化精品城市為目標,按“一河兩翼”,北擴東進南移的建設布局,成功地實施了城區東擴、舊城改造。 文化底蘊 新惠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5000多年的趙寶溝古文化遺址,發掘于新惠鎮趙寶溝村,是“趙寶溝文化”的命名地。趙寶溝遺址發現于198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發掘,1996年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現狀 勤勞勇敢的新惠鎮人民幾十年如一日,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培育建設了優質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20萬畝和1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新惠鎮的農業生產已逐步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邁進,以種植“高、精、鮮”、“名、優、特”作物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形成。 新惠鎮近年來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畜牧業發展戰略,采取抓大戶、建小區等有力措施發展畜牧業,培育了肉羊、蛋雞、牧草三大主導產業,同時肉牛、奶牛、肉鵝等新興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養殖規模不斷擴張,畜牧業發展潛力巨大。2007年6月末,全鎮蛋雞存欄110萬只,大小畜存欄24.3萬只,肉鵝年飼養量達33萬只。新惠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引進1000萬只下架雞屠宰項目,并培育建設了中敖食品公司肉羊肉牛屠宰廠、裕隆牧業有限公司、新韓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惠豐種禽有限公司、東方鵝業有限責任公司、靖祥皮毛加工廠等幾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特色農業 新惠鎮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山區,耕地面積29.1萬畝,無霜期145天左右,年降雨量400——450毫米,昔日的新惠鎮土壤貧瘠,農業生產條件比較脆弱。勤勞勇敢的新惠鎮人民幾十年如一日,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新惠鎮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優良品種,走特色種植的路子。培育建設優質糧草兼用型玉米種植示范基地12.1萬畝,雜糧雜豆種植13.5萬畝,優質油料、甜菜、萬壽菊、藥材和長纖維苗等經濟作物種植3萬畝。培育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生產基地的土壤、水源等各項指標已通過區市有關部門的檢測。全鎮有保護地蔬菜面積2000畝,其中日光溫室300畝,冷棚1200畝。2005年又在紅娘溝移民新村建沼氣池108個,與之配套建冷棚100個,通過秸稈柴草的有機轉化,減少化肥的施用量,達到了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標準。其中扎賽營子村的900畝棚菜全部實現訂單化,栽植的印帝安西紅柿主要銷往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甜椒銷往臺灣,并出口馬來西亞。 工業概況 緊隨旗委政府提出的“大辦工業、大上項目、全力招商”的號角,新惠鎮黨委政府,獨辟蹊徑,打破常規,把優良的環境、政策、服務等視為資源,全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從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躋身全旗工業強鎮行列。已開工建成的新州工業園區和正在籌建中的新北工業園區恰如兩個飛速運轉的車輪,正推動著新惠鎮工業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工業強鎮”戰略像催春的戰鼓在敖漢大地擂響并初見成效… 為迅速形成“全民招商”的強烈氛圍,鎮黨鎮班子積極制定招商措施,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一是強化領導抓招商,鎮黨政一把手置身招商第一線,親自談判,親自落實,親自解決實際問題;二是豐富形式抓招商,實行專門小分隊招商和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引項目落戶我鎮;三是嚴把質量抓招商,在招商引資中,注意引進與當地的經濟結構相結合、財政貢獻率大、社會效益好的項目;四是完善政策抓招商,認真貫徹執行旗委旗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并對引入的企業搞好服務,采取鎮領導與企業“一幫一”的方式,及時幫助企業辦理相關手續和解決水、電、路、通訊等實際問題。從而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全鎮工業做大總量,提升質量,提高效益。新惠鎮招商引資工業企業已有14家,總投資金額近16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有2個,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項目7個,已竣工投產的項目5個。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2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第二產業實現產值2.1億元,工業經濟的支柱作用日益凸顯,一個繁榮美好的新工業鄉鎮雛形已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畜牧產業 新惠鎮近年來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畜牧業發展戰略,采取抓大戶、建小區等有力措施發展畜牧業,培育了肉羊、蛋雞、牧草三大主導產業,同時肉牛、奶牛、肉鵝等新興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養殖規模不斷擴張,畜牧業發展潛力巨大。2007年6月末,全鎮肉羊存欄17.8萬只,蛋雞存欄110萬只,奶牛存欄1100頭,肉牛存欄2100頭,肉鵝年飼養量達33萬只。優質牧草5.7萬畝。以建設完善裕隆牧業為龍頭的種羊繁育基地,積極發展羊產業,在王祥溝村建市級肉羊養殖示范園1個,建設完善老燒鍋村肉羊養殖標準化示范專業村1個;在康家店、各各召、北山規劃建設奶牛小區3個;在喇嘛蒿、康家店、高家窩鋪、下井、乃林皋、蒙古營子等村規劃建設蛋雞養殖小區15個,在下井村、康家店村規劃建設了占地300畝的無公害蛋雞養殖示范小區2處;在新南村、乃林皋村、喇嘛蒿村規劃建設生豬養殖小區4個,全鎮目前共建成各類養殖小區近30個。 文化旅游 趙寶溝遺址位于新惠鎮趙寶溝村西北2公里的緩坡地上,當地稱為“北大地”。是“趙寶溝文化”的命名地。遺址四面環山,前臨小河,有泉水終年不息,向東注入教來河。1982年敖漢旗文物普查時發現,198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發掘。1996年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9萬平方米,地表可見房址灰圈100余個,并分東南、西北兩區。東南區房址較小,臨河的高崗上有一近方形的石砌建筑址,是一處祭祀遺址。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房址共17座(右圖為第15號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筑,房址平面呈方形成長方形,有的呈梯形。地穴保存深度在0.3-1米左右,面積一般約20平方米,較大的如第9號房址面積近100平方米。居住面中部挖有一圓形灶坑,坑內堆積白色灰燼。繞灶址旁有四個柱洞,最大直徑和深均0.5米,柱洞底部經夯打加工,十分堅硬。東南部清理的房址較小,并成組出土陶器,有學者認為這些房址可能與祭祀有關。9號房址的居住面呈二級臺階狀,是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房址僅見的一例。 趙寶溝遺址盡管發掘面積很小,但出土了一批十分精彩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有尊形器、橢圓底罐、圈足圓腹罐、圈足缽等。尊形器中有鹿首龍紋1件,與敖吉鄉南臺地、寶國吐鄉小山遺址所出土的鹿首龍、豬首龍、鷹首鳳紋相似,是用于祭掃的特殊器皿,被專家譽為“藝術神器”。陶器素面很少,出現了泥質陶,器表打磨光亮后從口到底布滿精致的各種幾何紋飾,顯示出高于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諸文化的工藝水平。1號房址遺出土一件陶塑人頭像。(右圖為104號房址內成組陶器出土情況)石器中兩側長邊磨出平面的石斧,鋒部呈三角形、頂部出凹缺的寬刃石耜以及豐富的細石器,構成了趙寶溝文化的主要特征。趙寶溝遺址的年代據碳十四測定為距今6800年,最早可達7200年,是介于興隆洼文化與紅山文化之間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這不僅填補了內蒙古東部區考古學文化編年的空白,同時對研究史前聚落、經濟形態、原始宗教等,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