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渝中區政府副區長賴良介紹了渝中區把原本的城市“邊角地”打造成公共綠色區域、拓展多維生態空間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發布會現場(陳孟蕓 攝)
賴良介紹,“十四五”以來,渝中區注重將自然稟賦轉變為城市發展優勢,用好山體、江岸,垂直掛綠、河岸披綠、見縫插綠,聚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山水都市。
注重向“崖壁空間”要功能
依山就勢,渝中區推進21萬平方米坡坎崖由“禿斑”變“綠毯”、由“荒地”變“游園”、由“治理點”變“打卡點”。實現了鵝嶺—虎頭巖10.8公里山脊線綠蔭如蓋,長江、嘉陵江11.5公里濱水綠帶織綠成廊。渝中在紅巖公園充分利用“漏斗”地形,擋墻加固崖壁緩坡,生態復綠4.35萬平方米,中間平坦區域開辟為兒童樂園,入選全國兒童友好空間典型案例。
紅巖公園兒童樂園(渝中區城市管理局供圖)
此外,曾家巖臨崖步道是一條掛在崖壁上的綠道,垂直高差達42米,因勢打造懸空棧道,縮短嘉濱路—上清寺步行距離1公里,增添2.8萬平方米垂直綠化景觀,形成一幅嘉陵江岸的立體畫卷。
向“立面空間”要綠量
依托密集的立體交通網絡,渝中區聚焦立交高架、人行天橋、軌道墩柱,打造四季有綠、全年可觀的路上風景線,賦予城市交通色彩與活力。渝中區充分利用中興路高架橋兩側空間,通過鋼結構支撐,加掛耐修剪、易養護的三角梅花箱,形成500米空中花廊。
高架橋上的三角梅花箱(渝中區城市管理局供圖)
此外,在朝天門碼頭千廝門高架橋下,渝中區通過數種耐陰植物,360度包裹橋體墩柱,變灰色基礎設施為綠色生態景觀。下肖家灣綠色共享空間原本是橋下荒地,經地形重塑,形成3個休閑健身平臺,環繞種植2.4萬平方米花灌草木,為周邊3萬人口居住小區增添趣味與綠意。
注重向“數智空間”要效能
鞏固拓展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渝中區打造智能噴灌系統,安裝控制器114個,聯動灑水噴頭4300余個,深澆慢灌牛滴路、長和路等主次干道10余條,夏季綠地植物受損率降低至1%。同時,提速推進“AI+公園綠地防火”綜合場景,依托AI自動識別火情,配合人工“白+黑”24小時巡查,賦能公園綠地防火體系,實現從“被動應急”到“主動預防”的跨越式升級。
公園綠地綜合場景(渝中區城市管理局供圖)
賴良表示,下一步,渝中區將堅持生態優先,厚植綠色本底,守牢綠量資源,增加發展“含綠量”,提升幸福“含金量”,努力讓城市之美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來源:渝中區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