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固原10月17日消息(記者李暢)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地處六盤山東麓,是綠色家園,更是紅色熱土,以“古色、紅色、綠色、特色”四色資源為筆,以“一三二”產業發展新路子為墨,正在書寫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彭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封國、戰國置縣、宋朝立城的歷史脈絡清晰可辨,姚河塬遺址出土的甲骨文讓西周獲國重見天日,將六盤山地區建制史提前近千年,該遺址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戰國秦長城蜿蜒穿境,斷垣殘跡間仍可見當年雄關氣勢,與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在此誕生的傳奇交相輝映,其所著《針灸甲乙經》成為中醫藥文化的瑰寶。如今,這份文脈在保護與活化中煥發新生。長城村將戰國秦長城遺址與喬家渠紅軍宿營地串聯,通過3000多萬元的保護性修繕工程,讓“古色+紅色”的文化底蘊成為鄉村振興的引擎,今年以來游客接待量已超10萬人次。麥稈畫藝人翁國勝將長城、梯田等本土元素融入創作,讓傳統技藝在文旅融合中實現價值躍升。
1935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在此轉戰三天兩夜,夜宿小岔溝和喬家渠,寫下《長征謠》后演變成《清平樂·六盤山》豪邁詩篇,孕育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精神,在茹河兩岸生生不息。從1935年寧夏第一支紅軍隊伍擎起火炬,1936年寧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1949年任山河戰役打響解放寧夏第一槍。49處紅色遺跡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初心傳承之路。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已升級為3A級旅游景區成為傳承紅色記憶、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基地,串聯起紅色教育研學主題線路,讓紅色資源成為精神滋養的源泉。“非遺鬧新春”等活動讓紅色故事與民俗文化交融,讓長征精神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
彭陽縣用四十余載耕耘創造了黃土高原上的生態奇跡,走出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綜合治理模式,森林覆蓋率從建縣初不足3%到如今的21.27%,將昔日“三跑田”變為“三保田”。38萬畝山桃與35.2萬畝山杏構筑起綠色屏障,春季山花爛漫、夏季梯田疊翠、秋季碩果累累、冬季銀裝素裹,“中國美麗田園”旱作梯田如同大地的指紋,與茹河瀑布的珠簾、紅巖峽谷的丹崖共同勾勒出獨特生態畫卷。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彭陽創新“旅游+生態”模式,打造了20個山花觀賞點,生態價值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2025年舉辦的半程馬拉松賽以“靈秀六盤山·魅力彭陽城”為主題,讓參賽者在奔跑中感受生態彭陽的獨特魅力,推動體育與文旅深度融合。
彭陽縣夏季梯田疊翠(央廣網發 彭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彭陽縣半程馬拉松賽現場人聲鼎沸(央廣網發 彭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獨特的地理氣候孕育了彭陽的豐饒物產。年均8℃左右的氣溫、1248至2418米的海拔,造就了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天然溫床,彭陽辣椒、紅梅杏等先后斬獲國家“兩品一標”認證,成為富民興縣的“金名片”。朝那雞飼養量達300萬羽,其雞蛋蛋白質含量比普通雞蛋高出45%,成為餐桌上的珍品。3萬畝彭陽辣椒年產9萬噸,辣而不烈、香而濃郁,深加工而成的辣椒醬、辣椒面成為市場搶手貨。被譽為“富鉀之王”的彭陽紅梅杏,以鉀含量達2.05克/千克、遠超普通杏子1.5倍的特質,入選首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通過推行“七統一”管理模式,8.2萬畝杏林已培育出5家龍頭企業,開發出果脯、杏干、杏仁油、復合干果飲品等系列產品,更有企業正研制紅梅杏風味精釀啤酒,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3億元。
彭陽辣椒鮮嫩誘人(央廣網發 彭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彭陽,正以“壯大一產、帶動三產、撬動二產”的“一三二”發展新路子擘畫發展藍圖。13萬錠高端紡紗及功能性面料項目投產訂單量超2億元,農業領域龍頭企業帶動1.5萬戶農民增收1.2億元,設施農業園區年產千噸優質蔬菜遠銷粵港澳。煤電聯營、裝備制造維修等項目加速推進,園區新增就業崗位2000個左右,拉動城鎮化率突破42%。140億噸煤炭、超5000萬噸石油的地質儲量,與優質農特產品共同撐起了“工業強基、農業提質、三產融合”的發展前景。“山花節”“梯田節”“紅梅杏開園節”等活動年年舉辦,全域旅游全景智慧導覽地圖上線服務,“梯田夜肆”夜間消費集聚區人氣爆棚,年貨大集、美食大賽激活消費活力,2021至2024年旅游人數年均增長27.88%。
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美好未來邁進。彭陽正以“古色、紅色、綠色、特色”的多維賦能,書寫著生態與發展共生、文化與產業共興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