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紛紛舉辦古建夜游活動,原本在夜晚靜默的古跡在燈影中“活”了起來。夜游不僅滿足了市民多樣的夜間消費需求,讓歷史“可感可觸”,也成為城市文旅消費的新風尚。但熱潮之下,部分項目暴露的“重光影輕文化”“重流量輕保護”問題,也為古建夜游的發展敲響警鐘——古建可以被燈光照亮,卻不應被短期流量淹沒。
當前,部分古建夜游項目正陷入“形式大于內容”的誤區。有的過度依賴光影炫技,用浮華燈光掩蓋古建本身的底蘊,游客看到的只是“燈光秀”,卻看不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歷史;有的為追求流量過度商業化,商鋪扎堆、噪聲擾民,不僅破壞古建周邊的文化氛圍,更威脅文物安全;還有的活動流于“打卡擺拍”,僅設置網紅拍照點,缺乏深度文化體驗,讓游客對古建的認知停留在表面。
辦好古建夜游,關鍵要以文化為魂。夜游的意義從來不是簡單造景,而是造“境”。只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古建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象征,注入情懷與厚度,才能讓游客在行走間與歷史對話,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現代科技是古建夜游的“加分項”,但絕非“主導項”。光影技術、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等現代科技,為古建夜游打開了新的表達空間,但科技應服務于文化,而非取代文化。唯有讓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才能讓古建夜游既有看頭,又有“嚼頭”。
守護古建之美,離不開精細化管理。古建夜游涉及文物保護、秩序維護、市場規范等多個方面,相關部門要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統籌安全評估、游客承載、演出安排與環境維護,讓古建在“活化”中得到保護。
古建夜游,不應只是商業化的“秀場”,更應是文化傳承的“精神場”。夜游燈光點亮的不只是古建的輪廓,更是城市的文化氣質與時代的文化自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