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拱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獲悉,截至2025年10月25日16時08分,拱北口岸本年度出入境旅客總量正式突破1億人次,成為全國首個年客流量邁過1億人次大關的口岸,較2024年提前27天,已連續13年客流量位居全國首位。
作為連接內地與澳門的核心陸路樞紐,拱北口岸的客流增長態勢始終與大灣區發展同頻共振。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該口岸日均查驗旅客量穩定在33萬人次左右,單日最高客流量達43.8萬人次,創下近五年同期新高,全年通關客流量預計將達到1.23億人次。在龐大的客流構成中,粵港澳三地“常旅客”占比高達八成,其中兩地旅客、赴澳務工、跨境求學群體成為通關主力。
2024年11月20日,該口岸在全國首批試點啟用“智能快捷”通道,今年8月,口岸內智能快捷通道數量增至109條,截至目前,經該類通道通關的旅客數量已超2300萬人次,此外,電子化查驗覆蓋率約9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口岸通關效率。
針對客流持續增長的態勢,拱北邊檢站構建了“智能預警+動態調流”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客流高峰,提前30分鐘調整通道配置,盡可能滿足廣大旅客的通關需求。同時,針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并在外國旅客查驗通道配備多個語種的民警負責查驗工作,確保通關效率與服務溫度雙提升。
2025年以來,拱北口岸不斷深化與澳門治安警察局合作機制,實現粵澳口岸通關客流情況互通、互報;通過升級智能查驗設備,將旅客平均通關時間壓縮至15秒以內,嚴格兌現“中國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的承諾。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口岸運轉效率,更讓拱北口岸成為展示大灣區高水平開放的“窗口”。
客流量的跨越式增長,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的深度演進。拱北口岸地處“一國兩制”交匯點,建成75年來,始終承擔著連接內地與澳門的樞紐功能。隨著CEPA協議深化、個人港澳自由行政策拓展,以及大灣區城際交通網絡的完善,該口岸已從單一的旅檢通道,升級為集人員往來、物資流通、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據了解,下一步拱北邊檢站還將持續推進“智慧口岸”2.0建設,探索生物識別、AI預警等新技術應用,同時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口岸的協作,構建“一小時通關圈”,為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貢獻移民管理力量。
(總臺央視記者 武兵 曲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