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閔行區,隸屬上海市。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南部,東與徐匯區、浦東新區相接;南靠黃浦江與奉賢區相望;西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北與長寧區、嘉定區毗鄰,總面積371.68平方千米。閔行區戶籍人口126.70萬人,常住人口268.88萬人。閔行區下轄4個街道、9個鎮。閔行區人民政府駐莘莊鎮滬閔路6258號。
元,析華亭縣置上海縣。明,劃出西北境置青浦縣。民國17年(1928年)7月,上海市、縣分治,劃出上海縣城及縣東北部地區(今黃浦區、靜安區、徐匯區,長寧區地域。虹口區南境、楊浦區虬江以角、閘北區和普陀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區城和浦東新區陸家嘴、東昌、洋涇、高行、東溝、金橋、塘橋、楊思地區)和寶山縣南部地區置上海特別市。1959年,析上海縣閔行地區、吳涇地區建立閔行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建立閔行區。
【行政區劃】
閔行區轄4個街道、9個鎮:
街道:江川路街道、古美街道、新虹街道、浦錦街道
鎮:莘莊鎮、七寶鎮、顓橋鎮、華漕鎮、虹橋鎮、梅隴鎮、吳涇鎮、馬橋鎮、浦江鎮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區境屬越國地,其間,公元前495年為吳國所屬,公元前473年復歸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區境地跨會稽郡婁縣、海鹽縣、長水縣(前210年改長水縣為由拳縣)三縣境,位于長水縣東境、海鹽縣北境和婁縣南境。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東為會稽郡,浙西為吳郡。婁、海鹽、由拳三縣屬吳郡。
三國吳黃龍三年(231年),改由拳為禾興縣。赤烏五年(242年),又改禾興為嘉興縣。區境位于禾興(嘉興)縣東境,海鹽縣北境和婁縣南境。
唐天寶十載(751年),割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地置華亭縣,今閔行區境屬華亭縣東北境。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為嘉興府,區境屬嘉興府華亭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嘉興府為嘉興路,區境隸屬浙西道嘉興路華亭府華亭縣。至元十五年(1278年),華亭府改名松江府,領華亭縣,區境屬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東北境高昌、長人、北亭、新江、海隅5鄉26保置上海縣,區境位于上海縣西南境,大致為長人鄉之三分之一,高昌鄉之一隅。泰定三年(1326年),撤松江府,改都水庸田使司,上海縣轉隸嘉興路。區境屬嘉興路上海縣,位于上海縣西南境。天歷元年(1328年),復置松江府,上海縣仍隸松江府,區境位于松江府上海縣西南境。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罷江浙行省,松江府隸中書省。洪武十一年(1378年),廢中書省,松江府直隸京師(今南京)。永樂二年(1404年),遷都北京,原京師改為南京(稱南直隸),松江府隸屬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區境位于江南省松江府上海縣。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區境屬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蘇省分設江寧、蘇州二布政使司,區境屬蘇州布政使司松江府上海縣,均位于上海縣西南境。
民國元年(1912年),裁松江府,區境所屬上海縣隸屬江蘇省。民國3年(1914年),區境屬江蘇省滬海道上海縣。民國15年(1926年),又隸屬于淞滬商埠督辦公署,民國16年(1927年),上海特別市成立(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
民國26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區境淪陷。次年2月,日偽組成“上海縣治安維持會”;6月,改稱“上海縣自治會”,求屬偽上海市大道政府。民國28年(1939年)3月,縣境一分為三,浦西部分設偽北橋區,浦東部分分別劃入偽浦東南區和偽南匯區,均隸屬偽上海特別市。民國31年(1942年)9月,偽北橋區改為北橋特別區。民國33年(1944年)8月,改為偽申江縣。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區劃恢復戰前,區境南片、浦東片部分地區仍屬江蘇省上海縣。民國37年(1948年),江蘇省分為9個行政督察區,區境南片、浦東片部分地區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上海縣。
1949年5月,上海縣全境解放。5月24日,上海市龍華區和新涇區(今閔行區境)先后解放,境內的上海縣隸屬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
1952年9月,蘇南蘇北行政公署撤銷,合并設立江蘇省,區境屬江蘇省松江專區上海縣。
1958年1月,上海縣從江蘇省劃入上海市。8月15日,上海市撤銷西郊區,大部分(106平方公里)并入上海縣。10一11月,蒸定縣紀王鄉吳淞江以南的5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所轄地區(13平方公里)劃歸上海縣。
1959年12月,析上海縣閔行地區、吳涇地區建立上海市閔行區。
1964年5月,閔行區撤銷并入徐匯區。
1981年2月,恢復閔行區建制。
1992年9月,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建立閔行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閔行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南部。東與徐匯區、浦東新區相接;南靠黃浦江與奉賢區相望;西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北與長寧區、嘉定區毗鄰。
黃浦江在閘港北折后,在閔行區境內南北縱貫,把全區分為浦東、浦西兩部分。浦西部分的東、東北部分別與徐匯區、長寧區相連,西部與松江區、青浦區接壤,南隔黃浦江與奉賢區、松江區相望,北隔吳淞江與嘉定區相望。浦東部分浦江鎮的東、北部與浦東新區相接,南與西南側連奉賢區。東西最長31.8千米,南北最寬31.2千米,總面積371.68平方千米。
氣候特征
閔行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受冬季風和西伯利重冷高壓影響,且太陽高度角小,氣候寒冷,降水和日照較少,夏季受夏季風和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太陽高度角大,氣候炎熱多雨,日照充裕。 [5]年平均氣溫18.3℃,年總降水量1386.8毫米,年總降水日數135天。
水文水系
閔行區,南緣有黃浦江,北緣有吳淞江。黃浦江從松江區流入由西向東沿著區境南緣流至閘港,折而北下,由南向北縱貫區境后,流經浦東新區、徐匯區、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在寶山區吳淞口匯入長江。吳淞江西沿區境北緣由青浦區流人,東入長寧區流出,流至長寧區北新涇進入上海中心城區后稱為蘇州河,再流經普陀區、靜安區、虹口區、黃浦區后在外白渡橋匯入黃浦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閔行區駐有: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電機學院
閔行區有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366所,教師19431人,學生251326人。其中,公辦中小學113所(含特殊教育學校2所,工讀學校1所),民辦中小學35所(含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13所),公辦幼兒園86所,民辦幼兒園105所,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2所,成人教育培訓中心(社區學院)2所,社區學校14所,直屬單位9家。有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179所;有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5所,市示范性幼兒園2所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圖書館:閔行區圖書館。國家一級文化館:上海市閔行區群眾藝術館
閔行區新增公共文化設施共計2.58萬平方米,包括江川圖書館新館、復地北橋城文體中心、吳頤人藝術館、建新村文化客堂間以及新建15家城市書房等。
醫療衛生
閔行區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7個,其中醫院6個(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2個,三級專科醫院1個,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二級專科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6個,其他機構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592人,實有床位4874張。
【交通運輸】
滬渝高速、外環高速、上海—嘉興—湖州高速公路、上海—金山高速公路、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直接與區境接壤,區內有黃浦江、吳淞江、大治河、淀浦河4條市級航道,黃浦江沿岸建有閔行、吳涇、車溝輪渡站和龍吳港口。滬杭鐵路和南莘鐵路穿越區中心,G60、G50、G2等高速公路和318、320國道經由閔行區通往南北諸省市。
軌道交通
閔行區區內運營有上海地鐵1號線、上海地鐵2號線、上海地鐵5號線、上海地鐵8號線、上海地鐵9號線、上海地鐵10號線、上海地鐵12號線、上海地鐵15號線、上海地鐵浦江線和金山鐵路共11條線路、55個軌交站點,線路總長約92.11公里。此外,機場聯絡線、嘉閔線、13號線西延伸和23號線已開工建設。
【風景名勝】
◆七寶古鎮
七寶古鎮,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明萬歷以前稱北七寶鎮。明、清以產七寶布聞名江南,有郡(松江府)東第一鎮之稱。是一座既有江南水鄉自然風光,又有悠久人文內涵的歷史古鎮。
七寶古鎮以七寶老街為中心,占地約86畝。七寶中心廣場是其標志性設施,還擁有鐘樓廣場、蒲溪廣場、古戲院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老街位于新街青年路旁,復古的老街廣場氣度不凡、氣派古老。街分為南北兩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藝品、古玩、字畫為主。老街已成為了集"休閑、旅游、購物"為一體的繁華街市。
古鎮七寶,已然成為繼周莊、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鄉的又一選擇。優越的地理位置上,低廉的花銷,更使七寶知名度漸升。
◆浦江郊野公園
浦江郊野公園是一座以森林游憩、濱水休閑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園, [9]坐落于黃浦江東側,大治河以北的浦江鎮。
匯集“郊野、藝術、秋景”三大理念的復合型功能,是浦江郊野公園重要特點。其總面積達15.29平方公里,一期開園范圍為5.82平方公里,是上海7個先行試點建設的郊野公園之一,擁有5.3公里的黃浦江岸線資源、成片的林地資源以及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上海規劃建設的各郊野公園中最靠近市中心的一個,距離人民廣場約20公里。同時,也是上海第一個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郊野公園。
◆錦江樂園
錦江樂園是中國上海第一家大型現代化游樂園,占地面積170畝,有32種大型游樂設施。如云霄飛車、豪華空中飛舞、雙層木馬、錦樂新干線、上海大轉盤等。位于虹梅路201號,是改革開放后上海引進國外游樂設施建造的第一家大型游樂園,建成于1985年初,隸屬錦江國際集團,錦江樂園功能齊全,環境宜人。錦江樂園分成“陸上世界”和“水上世界”兩大部分,共有40項游樂項目,適合各種年齡游客游玩,每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左右。錦江樂園經典游藝項目和令人賞心悅目的園區環境深受游客青睞。如環園列車(原名錦樂新干線)、雙層木馬、颶風飛椅、單軌腳踏車、碰碰車、云霄飛車、波浪翻滾、鬼屋等。 游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參與,在驚險的氣氛中得到歡樂,鍛煉膽識和智慧。
◆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古鎮,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內,占地面積達150畝。召稼樓源起于元朝初期,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
召稼樓古鎮以東街、南街、西街及姚家浜為架構, [6]擁有眾多較為完好的名宅故居、傳統街巷、古橋河道。騎馬墻、荷花墻,青磚黛瓦充滿明清文化韻味的建筑,古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一覽無遺。召稼樓古鎮主要景點有禮園、秦怡藝術館、秦裕伯紀念館、葉宗行紀念館以及多處明清歷史遺留建筑等。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擁有五百年的人文歷史。
2015年,召稼樓古鎮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文物遺址】
馬橋古文化遺址
上海馬橋遺址,位于馬橋鎮俞塘與竹港的匯合處,俞塘北岸。海拔4.46~6.29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80米余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4000余年前村落遺址。1960年、1966年兩次發掘,出土有新石器時代良褚文化遺物及唐、宋、明、清各代文物,分布于5個土層。遺址的第四層為太湖地區(包括杭州灣地區)早期印紋陶文化的典型的遺存。第五層文化為典型的良渚文化,所出陶器經熱釋光測定,平均年代為距今4410±11%年。1960年考古學界據此把上海成陸史上推2000年。遺址于1977年12月7日被市政府公布為上海市古文化遺址保護地,2007一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公室更名為“馬橋遺址”。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公布“上海馬橋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
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為舊上海市縣分治的特殊產物和佐證,也是閔行區境唯一完整保存的舊政府大樓,位于滬閔路2550號院內,具有較高的文物和建筑藝術價值。舊址大樓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青瓦多坡屋面。正門外筑前挑門廊,四根橫排的科林斯柱支承長方形廊頂,上承形似帽頂的刻花山墻。
上海普慈療養院舊址
上海普慈療養院舊址,由天主教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募建,今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分部)”,位于滬閔路3210號。現存西式風格的二層舊建筑九棟(包括原門診樓、三病房、四病房、五病房、六病房、七病房、八病房、九病房、十病房)和一棟原為教堂的建筑。建筑磚混結構,清水紅磚外墻。
南張天主堂
南張天主堂,又名“南張若瑟善終立保堂”,位于七莘路九號橋北堍東側,即今秀文路485弄50號。是一座傳統庭院布局的歐式天主教堂。前身為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南錢天主堂”,原為一座傳統民宅形式的小教堂,它在一起教案中被燒毀,之后新建的“南張天主堂”。

【歷史文化】
諺語(滬諺)
諺語(滬諺),上海市閔行區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滬 諺,是中國幾大著名的方言諺語之一。其中心流行區是上海的陳行,故也有人稱其為“陳行諺語”。內容涉及時政、修養、事理、社交、生活、鄉土、生產、自然等大類,充滿著歷代當地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
陳行諺語來自百姓生活,以極為樸實又充滿機趣的言語,濃縮當地風土人情,評論世態善惡美丑,反映各自喜怒哀樂,調節周邊人際關系,既富有口頭文學的獨特魅力,又凸顯了當地百姓的智慧和美德。2007年6月,陳行謠諺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23日,諺語(滬諺)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Ⅰ-125。
獅舞(馬橋手獅舞)
獅舞(馬橋手獅舞),又叫“手帶獅舞”,俗稱“調獅子”、“獅子燈”,主要流傳于馬橋鎮一帶。
手獅舞的表演與其他獅舞有著很大區別,它是由舞獅者分別手舉篾扎紙糊的獅子表演。獅子道具大小不一。集燈彩、舞蹈等民間藝術為一體,技藝性較強。既汲取了龍舞的翻滾、纏繞、跌撲等基本技巧,也繼承借鑒了其他獅舞粗獷勇猛、剛柔相濟的表演風格。由于手獅舞舞蹈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因此深受人們喜愛。近百年來,一直是當地主要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之一。
2011年5月23日,獅舞(馬橋手獅舞)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海市閔行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上海的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20世紀初,城隍廟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馬路(今廣東路)、六馬路(現北海路)一帶集聚了幾十家樂器作坊。1956年,上海民族樂器業全行業實行合作化,其中86家民族樂器制作坊合并成為上海民族樂器合作社。1958年7月,合作社組建為集體所有制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融入了歷史、色彩、美學等元素,結合了造型、雕刻、彩繪、鑲嵌等多種工藝手法,具有突出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1年5月23日,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24。
【地方特產】
七寶黃金瓜
七寶黃金瓜,上海市閔行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七寶黃金瓜種植歷史悠久。據《上海縣縣志》記載,“黃金瓜,據傳明代已有種植。表皮各有十條金黃、乳白色條紋相間,肉色乳白,亦占香、甜、糯三勝,瓜透熟后有異香……原產今七寶鎮一帶。”味美可口,營養豐富,除了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外,還含有易被人體吸收的磷、鐵、鈣等多種營養成分。
2021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準對七寶黃金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榮譽稱號】
2001年,閔行區入選“國家園林城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2002年,閔行區入選“聯合國迪拜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
2003年,閔行區入選“國家衛生區”。
2006年,閔行區入選“國家生態區”。
2007年,閔行區入選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
2008年,閔行區入選全國綠化模范城區。
2009年,閔行區入選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試點區。
2010年,閔行區入選世界屋頂綠化最佳城市金獎。
2014年,閔行區入選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018年,閔行區入選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
2019年7月,閔行區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19年8月,閔行區入選第四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
2019年11月,閔行區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0年7月,閔行區入選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2020年10月,閔行區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
2020年11月,閔行區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020年12月,閔行區入選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
2020年12月,閔行區入選“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1年2月18日,閔行區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1年9月8日,閔行區入選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2022年1月,閔行區入選國家衛生城市(區)。
2022年6月,閔行區入選“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
2022年7月,閔行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
2022年10月,閔行區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2023年11月,被推選為“202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直轄市轄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