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10月17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10月16日上午,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昆明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建縣40年來,漾濞縣地區生產總值從0.27億元躍升至49.26億元,實現經濟總量跨越式增長,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領域全面進步,繪就了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1985年1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漾濞彝族自治縣正式成立。彼時的漾濞,基礎薄弱、產業單一,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扶持貧困縣之一。經過四十年接續奮斗,漾濞縣經濟發展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從1985年的0.27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49.26億元,人均GDP從316元提升至51122元。
漾濞縣交通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目前,漾濞公路總里程達1851公里(含高速及國省道),縣鄉公路全部硬化通達,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100%。大瑞鐵路、大漾云高速相繼通車,昔日“出行難、運輸難”的狀況徹底改觀。
依托山地資源優勢,漾濞縣做強“核桃+”產業,形成從種植、加工到文旅融合的完整產業鏈。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07萬畝,深加工產品遠銷全國;“漾濞核桃”品牌逐步打響。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176.3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61億元,石門關景區正積極創建國家5A級景區。同時,畜牧、烤煙、林下經濟、電子商務等產業協同發展,初步形成“一主多元”的產業格局,為群眾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
四十年來,漾濞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中發揮“橋頭堡”作用,涌現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李春梅等先進典型。1989年頒布的《漾濞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為民族自治和法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2021年,漾濞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漾濞縣民生事業也得到了持續改善。義務教育階段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縣人民醫院新院啟用后,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群眾安全感、幸福感持續增強。阿尼么村、光明村等地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從“窮山坡”到“金山村”的轉變。
作為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漾濞縣堅持“生態立縣”,持續推進“蒼山洱海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動植物資源普查,搶救性保護極危植物“漾濞槭”。在核桃林下推廣中草藥種植,發展有機農業,“漾濞貢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縣城生態公園、鄉村小菜園點綴成景,“綠色生活”成為漾濞新名片。
會上介紹,為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展示40年來漾濞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漾濞縣40周年縣慶將以“禮贊四十載·奮進新時代”為主題,開展慶祝大會、文藝演出、經濟社會發展大型成就展、無人機展演、“萬民狂歡夜”等系列慶祝活動。
漾濞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漾濞將繼續堅持“生態立縣、產業興縣、文化活縣”發展戰略,深化生態保護修復,推動核桃產業向精深加工延伸,推進石門關景區創建,打造茶馬古道、民族古村等全域旅游品牌。同時,漾濞將持續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醫療能力提升與社會保障完善,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漾濞凝聚更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