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梁婧
“以前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文化旅游紅火了,在家門口也能找到好工作。”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西蒲村村民王麗萍指著村北不遠處、青瓦白墻的“淺陌村舍”說。近年來,太原市以文旅融合為抓手,通過頂層設計與精準政策扶持,走出發展新路徑。
西蒲村的轉型始于一段紅色記憶。“85后”村支書趙宏彬在整理舊資料時,發現本村汾河渡口伏擊戰及秘密印刷《論持久戰》的歷史線索。在太原市“非遺+紅色文旅”融合政策支持下,村里建成山西首個《論持久戰》專題展覽館。2025年,村里又新增了國防教育體驗館與抗戰軍械實景體驗館,配套扎染、漆扇等非遺體驗項目。“我們打造的是‘現場教學+情景體驗’的研學模式,目前已接待200余家單位2萬余人次。”趙宏彬指著展館數據墻向記者介紹。文旅發展讓村集體收入顯著增長,如今,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月能領5斤雞蛋,70歲以上老人可享1元愛心午餐,曾經的“空心村”成了幸福家園。
作為太原鄉村文旅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標桿,晉源區則以“農文旅商協同”為路徑,構建起“產業筑基—文旅賦能—收益共享”的發展閉環,讓晉祠大米這一傳統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晉源區晉祠鎮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合作、產品代銷等多元合作模式,為文旅融合發展奠定產業基礎,更直接帶動村民共享發展紅利。晉源區花塔村以稻田公園為核心打造文旅消費場景,推動農業資源向文旅產品轉化。在稻田公園,“稻夢之光”摩天輪成為鄉村文旅網紅打卡地,“稻前方小森林”露營基地節假日預訂火爆,“一粒米的旅程”農耕課程累計接待研學團隊6.8萬人次,周邊特色民宿同步發展至47家。去年舉辦的稻田音樂節更成為融合亮點,2024年共吸引樂迷4.2萬人,實現綜合收益超1800萬元,成功將稻田從“種植場”變為“文旅消費場”。
從西蒲村的紅色研學熱到晉源區的稻花香滿園,太原用文旅畫筆為鄉村振興著色。隨著各項政策落地生根,更多鄉村正循著這條道路書寫著產業興旺、村民幸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