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更美麗 出行更便捷 服務更智能
深圳以“山海連城,綠美深圳”為引領,堅持把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斷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奮力打造“綠色繁榮、城美人和”的美麗深圳。《2024年深圳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近年來,深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多項指標創下歷史最優,市民正沉浸式體驗著“藍天幸福感”“親水獲得感”和“綠色親近感”。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十四五”以來,深圳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多個“率先”,生態質量穩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2024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國家一級(優)和二級(良)的天數共355天,全年灰霾天數0天,“深圳藍”已成為市民抬頭可見的“城市壁紙”。全市310條河流中,優良水質河長比例從“十四五”初期的73.9%提升至82.8%,再創歷史最優,觀瀾河、坪山河獲評“廣東省美麗河湖”,深圳大亞灣入選“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這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區域內,已建成1320多個公園,提前完成“千園之城”建設目標,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對市民而言,綠色空間近在咫尺,遛娃、健身、休閑觸手可及。此外,全市綠道總里程突破3600公里,首條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灣”全線貫通,為騎行、徒步愛好者提供了綿延暢行的綠色廊道。
“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同樣顯著。2024年全年,深圳清運生活垃圾910.8萬噸,其中225.5萬噸廚余垃圾被資源化利用,685.3萬噸垃圾運往能源生態園實現全量焚燒處理,建設成效評估全省第一。 今年發布的《全面推進美麗深圳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深圳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美麗中國典范建設成效顯著,成為美麗城市示范標桿。
通勤便捷性等指標居全國第一
“十四五”期間,深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今年9月28日,伴隨著地鐵16號線二期、6號線支線二期雙線齊發,首班列車駛出站臺,深圳地鐵正式駛入“600公里時代”。目前全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已超609公里,擁有20條線路、428座車站,線網密度達0.305公里/平方千米,地鐵網線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地鐵網絡的延伸串起了百姓美好生活。今年以來,深圳地鐵客流量躋身全國前三,客流強度、通勤便捷性等指標長期居全國第一,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例已超過70%,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主流選擇。
今年以來,深圳以舉辦十五運會為契機,統籌提升道路設施水平,圍繞25個場館、24家接待酒店和“三站一場”(深圳北站、福田站、深圳站、寶安機場)周邊的188條道路制定提升方案,重點優化機動車道、慢行系統等設施,進一步提升了出行便捷性與舒適性。
讓城市能感知可進化有溫度
“十四五”期間,深圳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斐然。去年11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深圳市從64個國家和地區的429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最高榮譽——“城市大獎”。大會評價:深圳在出行、能源與環境、治理等關鍵領域,全面展現創新成果和優秀解決方案,打造了智能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數字化城市。
近年來,深圳聚焦“惠民、興業、優政”,以“數字孿生”“極速寬帶”“全球數字能源”“人工智能”等“四個先鋒城市”為牽引,有序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和鵬城自進化智能體,加快培育以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等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努力實現全域感知、全網協同、全業務融合和全場景智慧,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
華章日新,弦歌不輟,“十五五”規劃藍圖正在徐徐展開。深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將繼續大力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治理增效,努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世界名城。(記者 郭秦川 林清容 張燕)